摘要: 本文通过对sts课程相关原理的研究,结合我国高中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sts教育必要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而且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选拔的评价管理机制影响下,对科学的教育方法及理念不够重视。素质教育只是被当作口号提提,教育模式在实质上仍然没有摆脱机械化的运作方式,严重偏离了地理教育中强调人地关系的初衷。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开放系统,强化sts教育有着广泛的前景。这是因为,要向学生输入地理信息,就涉及信息源的问题。除了教材、教师、辅导读物为地理信息源外,我们还应积极开发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充实的地理信息源。这样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能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sts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创新意义。
二、sts教育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简称,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为重点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科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育理论。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科学内容的社会性、应用性和乡土性。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结合。教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门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它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社会化,注重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已经进行了sts教育,而目前我国尚缺乏对sts教育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仅仅停留在具体理论、概念、论点或者命题的讨论上,从而限制了对sts教育真正含义的理解[1]。
三、高中地理教学sts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个传统的科学学科范畴,它很可能覆盖和跨越一些学科,并且实际上它可能扩展出“科学”的领域[2]。笔者根据四川省南充市几所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sts教育与地理学科结合很有必要。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上对旧教材的复古。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经历了激动—困惑—反思—论证和行动几个阶段,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有些教师,特别是资历比较老的教师还存在对原有教材的依赖性,对旧教材进行复古。新教材对旧教材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了舍弃,但是很多地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在教学中把旧教材上的很多东西又补充上,这样就加重了学生负担,使新教材改革失去了意义。由于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按部就班,学生的视野很难打开,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这与sts教育理念相悖。而sts的开放性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教学过于形式化。根据对几所中学的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受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对sts理念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设置课堂讨论环节上,教师还是主导。教师自己设置问题,设问后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回答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束缚,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围绕老师转。设置的问题内容上没有新意,往往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也要讨论,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所采用的分组互作合作也只是流于形式。要想使sts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真正贯彻实施下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设置地理教育评价体制,对教学过程实施监督,定期考核。
3.对学生评价的模糊性。总体来看,人们对课堂教学评价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三种观点:评价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教学过程及其效果[3]。在对学生评价上,西方国家都知道成绩影响学习的过程,有了追求成绩这一目的,学生就不可能为了研究更广泛的知识而学习。我国也要求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成绩,更不能仅凭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笔者访问了一些学生,有62%的学生学习地理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真正考虑到地理的社会的价值意义只占24%。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模糊”现象:不论学生回答的对不对,教师一再赞扬“好”,没有明确的是非指向;对学生给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只顾自己讲述;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过度否定,使学生失去创新的兴趣。
在教育普遍强调关注学生个性,体现学生主体的背景下,地理教学改革应强调地理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观念方面有所革新。目前应试教育下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不连续,课时偏少,课程结构单一。我们从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科的地位,而且可以在其中反映出的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关系中看出能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从教材上看,教材表述缺乏启发性,不利于思维训练。教材中很多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从教师的教学观念上看,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重演绎、轻归纳,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sts教育的意义
基于南充几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sts教育有两大特点:实践性和开放性。即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学内容信息量,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开放系统。高中地理涉及自然、人文、经济、区域等方面内容,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地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周围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而实施开放性教学,学生既可从课堂上获得地理知识,又可从生活中、从电视上、甚至从多媒体网络上获取地理信息,这样就扩大了地理信息的来源。这与sts教育理论中的实践性、开放性非常契合。大多sts课程没有一个中心或核心,根据生产实践的变化,它的主题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它的开放性就意味着要不断加入新的信息,这样就构成了sts教育理论一种有机的、进化的结构。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中城市区位的选择、城市区位的变迁、环境气候的变化等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学校所在地的区位变迁、气候变化等。这样,既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又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使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让学生死记相关理论。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地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产活动的实践能力。
四、高中地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策略
(一)sts教育操作原则
1.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是就活动的环境而言的,既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又包括思想环境。开放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与教师争论,发表独特见解。
2.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发他们创造性的才能。
3.独特性原则。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促使他们善于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理论,以发展的观点去创造新的知识、观点和理论。
4.综合性原则。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许多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二)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触社会,这能很好地体现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例如开展一些与地理相关的社会调查,举办地理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调研“学校所在地的区位”、“改革开放前后本地农业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熟悉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去,学以致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学习主体性的意识会大大增强,能有效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封闭式”学习变为“开放式”学习。
(三)注重德育在地理教育中的渗透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5]。sts教育十分注重地理学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意识。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sts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学校的德育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多元化社会。地理教学具有广阔的德育空间,所以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德育意识。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海陆的变迁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而不是单一地去讲解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指导。如导入新课、导读、导学、启发性设疑和解疑,多开些地理活动课和讨论课,激发学生思维,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独创性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大胆提出新颖、独创的地理观念、建议设想,提倡和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周围有很多有关地理的问题,而且答案具有不唯一性,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讨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从而培养科学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梁英豪.为什么要设置综合理科[m].课程·教材·教法,1998,(9).
[3]陶能祥.课堂评价机制建构[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4]张肇丰.中小学社会学科综合课程研究(下)[m].课程·教材·教法,1999,(5).
[5]魏静.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浅谈[j].名师讲坛,2008,(3).
推荐访问: 教育